李家明出生于1945年,物理學家、中科院院士,主要從事原子分子物理、理論物理等方面的研究。曾發表論文161篇,并擔任國家863項目專家組成員。李家明,物理系教授,中國科學院和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。原子分子理論專家。1945年生,云南昆明人。畢業于臺灣大學電機系,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?,F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原子分子測控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,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科學評議組委員,中國物理學會理事,國家“八五”攀登項目專家組成員。長期從事原子分子物理領域的研究工作。
研究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;應用量子電動力學于高能原子過程,闡明了電子軔致輻射過程(高能光子能區)和輻射復合過程的內在關系;建立相對論性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,為分析高離化度、高Z原子的激發態能級結構建立了理論基礎;建立了非相對論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場理論計算方法,并闡明分子里德伯態的電子結構;同時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理論計算方法,以闡明電子關聯效應。
![]()
長期致力于原子、分子激發態結構和其動力過程之基礎研究,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。應用量子電動力學于高能原子過程,建立了相對論性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,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原子理論計算方法、非相對論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場理論計算方法。最近還致力于團簇物理的理論研究,面向納米科學的研究發展需要。發表學術論文約160篇,合著出版專著《X射線激光》。因為他在原子分子理論方面作出的貢獻,1986年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(ICTP)的Kastler獎。1990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,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。1991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(七五)重大科研任務先進工作者。1992 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。1994年被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評為在863計劃科研工作中的先進個人。2001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和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十五周年先進個人獎。2002年獲得國家科技部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(物理學)。
|
